第八百四十九章银钱开路,大明中兴(二合一)-《从驿卒开始当皇帝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咱们随着总督出生入死,剿匪平叛,为的是什么?

    除了官职之外,还不是钱财!

    只有你的钱财储存的够多,将来回了京城能花更多的钱财进行打点,才能更好的身居高位。

    跑关系这种事,你要是不想花钱弄个好官职,京师里那群人有的是法子把你派到辽东、山陕之地去。

    睡不想着为自己的以后打算,纵然不想为官,咱们致仕回家也能有钱修园子,颐养天年呐。

    所以说李自成等人的钱真没有白花出去,这些人从早到晚都在给陈奇瑜洗脑,大谈招抚的事情。

    毕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场景,陈奇瑜也喜欢的很。

    五省总督陈奇瑜终于下定决心,就招抚的决策请示朝廷。

    崇祯对于陈奇瑜先前送来的捷报感到非常满意,如今又得知他把大部分贼寇困在车厢峡里。

    数十万人的性命,就在陛下的一念之间。

    崇祯先前的态度也是影响了陈奇瑜借坡下驴,要招抚这群贼寇,而不是宰了他们。

    其实目前对于大明而言,招抚非上策而是下策。

    就有阁臣向皇帝提出了建议,那便是招抚以后安插是朝廷的大问题。

    咱们必须要出资遣返回乡,并且给予谋生出路。

    如果仅仅是给免死票就地解散,势必会由于无以为生再次重新聚集起来。

    这是从招抚的可行性上考虑,也是基于以往失败的招抚经验。

    从战术上考虑,先前招抚的实践屡屡表明,诈降甚多,这些造反者多是为了摆脱困境的一种策略。

    但是崇祯以及更多的大臣缺乏透彻的反省,或者说朝廷对于剿与抚的决策上举棋不定是关键因素。

    当皇帝的不能自己坚持一贯主意,犹豫的很,那作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,自然会顺着皇帝的意思。

    陛下说什么就是什么,咱老温早就成了陛下的形状了。

    当崇祯又询问兵部尚书张凤翼如何看待此事。

    作为陈奇瑜的姻亲,他自是力挺陈奇瑜的主张,更何况还是陛下允许招抚,那就招抚他们。

    纵然不让他们回老家,那就让他们去和锤匪互相残杀去

    。

    陈奇瑜就招抚决策请示朝廷,得到主抓兵事的张凤翼同意。

    大明最高决策权的崇祯分析一通后,便同意了这一策略。

    但是陈奇瑜的招安举措引起了就藩于汉中的瑞王朱常浩(神宗第五子)的强烈不满。

    他开始向侄子崇祯上疏,说出了他内心的不安。

    自从天启七年就藩汉中,次年就有流贼之祸,赖文臣武将,才慢慢平定。

    不料晋贼渡河,流入河南、湖广,窜入汉中,兴安,此后川中之贼复入秦川、湖广之贼复入汉中。

    六月间自兴安入西乡,犯汉中边界。

    幸亏有游击唐通张疑设伏,使贼不敢渡江而北逼近汉城。

    自今东南洋县之贼,督臣陈奇瑜商讨招安,北有凤县之贼盘踞山谷,西则沔县、宁羌、略阳有所骚动。

    臣在万分孤危之中,不知其所终。

    崇祯拿了他叔父的奏疏之后,从头看到尾,写了个阅字,他就放在了一旁。

    相比于宗亲,他更愿意相信陈奇瑜,对于他叔父所说的汉中形势的严重性并不理会。

    这伙贼寇都要被剿灭的一干二净,哪有什么厉害之处?

    况且利用这股贼寇进入山西,与锤匪互相残杀,定能取得良好效果。

    至于自家叔父的卖惨,不过是看到山西晋王、潞王等人的模样,想要让大军去保护他罢了!

    朕还猜不透你们的心思?

    朝廷大军是用来剿灭贼寇,外平鞑虏的,可不是你们这些藩王的护卫!

    况且藩王要那么多军队的护卫,他是不是有看什么不该有的心思?

    待到全军围困山西,灭杀了那锤匪贺今朝,定然能给晋王、潞王报仇血恨。

    你瑞王远在汉中享福,能有什么危险?

    崇祯对于汉中瑞王的奏疏,直接来了个已读不回,并且发文书,催促陈奇瑜尽快搞定那些招安的贼寇。

    锤匪贺今朝与后金***血战一场,元气大伤,正好趁他病要他命!

    剿匪如此顺利,当真是天助我也,大明何愁不会中兴?

    崇祯心情大好,今日处理完奏折,直接回了后宫去享受享受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