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六章 面塑(7)-《大时代的梦》
第(2/3)页
“做面塑馒头没有门道,全靠心出,我不用看图片,只要看到别人做的,我瞅一眼就会了。”李永爱告诉记者,艺术源于生活,只要用心观察,生活中到处都是美。
说话的同时,李永爱给记者端来一盆花,只见树枝上开满了各式各样的花朵,一只活灵活现的知了趴在树枝上休憩,还有几只可爱的小鸟仿若引亢高歌,本来枯萎丢弃的树枝经过李永爱的一双巧手和创意,瞬间变得美丽生动。
“这是一棵枯死的树枝,本来家人要扔了,但是我感觉太可惜了,就想把它加工一下,做成个盆景,做好了以后,朋友们看了都很喜欢。”李永爱笑着说,受自己的影响,女儿和12岁的外孙也很喜欢面塑,每次做面塑的时候,小外孙都会在旁边做助手,帮着递工具,搭配颜色,做一些基础的工作。
李永爱的小外孙赵泳润虽然只有12岁,但是很有天赋,现在已经熟练掌握几十种面塑制作。年青一代喜欢做面塑,这也让李永爱很欣慰,只有他们喜欢,老手艺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每逢节假日,去黑虎泉琵琶桥边游玩的市民总能看到一个面塑摊,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面塑,摊位后面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带着徒弟们手拿面团和工具,一个个面人从他们手里捏了出来。
老人名叫高桂英,是大家口中的“面塑奶奶”,今年70岁的她已经捏了50多年的面人。有人上门学手艺,她从不收一分钱,几十年没攒下积蓄,攒下的是5000多名学生和100多万元的捐款……
每逢节假日,去黑虎泉琵琶桥边游玩的市民总能看到一个面塑摊,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面塑,摊位后面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带着徒弟们手拿面团和工具,一个个面人从他们手里捏了出来。
老人名叫高桂英,是大家口中的“面塑奶奶”,今年70岁的她已经捏了50多年的面人。有人上门学手艺,她从不收一分钱,几十年没攒下积蓄,攒下的是5000多名学生和100多万元的捐款……
2019年元旦假期,黑虎泉琵琶桥边,天气虽然寒冷,可高桂英照例带着徒弟们支起了面塑摊,忙活着照顾生意的同时手里也没停下,五彩的面团在她的指尖揉搓着,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面人。
从10多岁到现在,高桂英的面塑做了50多年,其间陆陆续续收过许多徒弟,慕名找她学艺的人不少,每月都至少有八九人在她这里学艺,“快的一个月就能学会。”
大约从40年前,高桂英就开始教人捏面人,“那时吃不饱穿不暖,我边教他们做面人边卖,挣了钱就分给大家。”后来,慕名找她学艺的人越来越多,她都是包吃包住免费授课,至今有5000多人跟她学过。
2001年,高桂英像往常一样在黑虎泉边摆摊,见摊位旁来了位眼生的小伙子。“看着20来岁,摆摊卖发卡,身上穿得也很破旧。”攀谈中高桂英得知小伙姓李,老家在枣庄,当时刚来济南上大学,因为家境贫寒这才想摆摊赚点生活费,“孩子说他连住宿费都交不起,平时就睡在学校食堂,饭都是偷着吃别人的剩菜。”
从那时起,高桂英一面教小李面塑手艺,一面资助他读书直到毕业,“孩子留济南工作了,现在一有时间就来看我。”
没钱读书的学生、无家可归的流浪汉、地震灾区的孤儿……每每遇到,高桂英总会伸出援手。多年来,她捐出的善款总额已经超过100万元,摆摊收入和退休金几乎都捐了出去,每月留给自己和老伴儿的生活费不过500元。
时光匆匆,当年的小李早已毕业多年,也有了稳定的工作,每逢假期,他总要陪着高桂英一起出摊,“奶奶年纪大身体不好,可还想着多卖几个面塑帮别人,我想着多干点儿,她就能轻松点儿,再说奶奶帮了我,我也想跟她一样。”
面塑似乎总能和庙会作为共同记忆同时被联想起来,那时很多的小孩子看见面人就会缠着爸妈要买一个。如今当我们再提起面人的时候,往往“众里寻他”而不遇,这份渐行渐远的童真味道,成为两代人童年代沟的经典代表。在泰安北集坡有这样一位手艺人,默默传承着这项手工艺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