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七章 保安腰刀(3)-《大时代的梦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保安腰刀是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保安族的传统手工艺品,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,与户撒刀,英吉沙刀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。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,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、刘集乡及周边地区。长期以来,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,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。

    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境内的积石山县大河家。现有人口11000多人,信仰***教。这里水草肥美、林木葱郁,泉水潺潺。据说是大禹治水的源头。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,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、刘集乡及周边地区。

    长期以来,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,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。保安腰刀与藏刀,蒙古刀齐名。保安腰刀造型优美,线条明快,装潢考究,工艺精湛。它不仅是生活用具,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。因此,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,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。

    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,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。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,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。

    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、汉、回、藏、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,互通共融,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。在保安城定居以后,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,出现了铁匠、金银匠、木匠、鞋匠等行业。

    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、弓箭等,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。保安族迁徙到大河家以后,受生活条件的影响,他们自己制作的腰刀在用以自卫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,于是保安族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。从此,保安族腰刀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
    保安腰刀种类繁多,各具特色,比较著名的腰刀有:“什样锦“、“什样锦双刀“、“雅王其“、“波日季“、“一刀线“、“双落“、“满把“、“扁鞘“、“蒙古刀“、“哈萨克刀“、“鱼刀“等等。规格多为5寸、7寸、10寸三种。

    刀面上,分别镌刻着手、龙、梅花等各种图案。其中,最漂亮的还数“什样锦“。这种腰刀造型优美,线条明快,装潢考究,工艺精湛。刀柄均用什样锦镶嵌而成,图案协调华丽。金黄、翠绿、湛蓝、黛黑、银白、桃红……

    五彩缤纷,并夹有朵朵梅花。银白色的刀鞘,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,分外璀璨夺目。刀鞘上端有个小孔,挂有别致的紫铜环子。拔刀出鞘,刀锋闪闪发亮,寒光逼人。

    刷、刷、刷几下子,可把铁棒削得火星闪烁,铁屑飞溅。而刀口不缺,刀刃不卷,仍旧锋利无比,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“削铁如泥”吧!

    保安腰刀还有一个特点,如果试刀锋,可从头上锊下几根头发来,把其中一根头发横放在刀刃上,只要轻轻一吹,头发立刻断了;接着又吹第二根、第三根……每根都是瞬即断为两截。这种腰刀还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,削吃羊肉,更是方便、卫生。

    保安腰刀锋利无比。削铁,刀口不缺,刀刃不卷。削发,只要把头发放在刀刃上用口轻轻一吹,头发立即就断。传统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,工序多者达80多道,少者也有30-40道。一般是先把择好的铁反复锻打,然后劈开加钢,最后淬火而成。其中制坯时的加钢、炼烧后的淬水至关重要,恰到好处的处理能保证刀具刚韧相济。

    仅制作刀柄一项,就要对黄铜片、红铜丝、白铁丝、牛角、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别进行加工,然后将其巧妙叠合胶铆而成,雕绘上种种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,抛光打磨完毕,顿生五光十色,耀人眼目。

    刀面上刻有七颗星、五朵梅、一条龙、一把手等图纹,纹饰精细;刀柄由红、黄铜片和铝片、牛角等材料叠合铆成,打磨后色泽艳丽,犹如彩锦;刀鞘多为铁鞘铜箍,配以装插的钢制镊子,既增添了刀鞘式样的美观,又可以防止刀体从鞘中滑出。

    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历史上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,也是保安族人民经数百年岁月,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锻造出来的民族文化瑰宝。

    保安人制作腰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,保安人经过七八百年打制保安腰刀的丰富经历,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流程,特别从定居于大河家以后,保安人凭着勤勉与智慧,在艰辛的打刀生涯中,从传统打刀技艺的基础上,不断吸纳先进技术,提高锤炼技术,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,以工艺精巧,样式美观,刀刃锋利而受到人们的喜爱。

    保安腰刀与人们熟知的藏刀、蒙古刀一样,既是生活用具,也是一种装饰品。当然,也是馈赠贵宾亲友的首选礼品。保安腰刀作为保安族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,以造型优美、线条明快、装潢考究而风行与西北一带,甚至在一些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。因为保安腰刀不仅是保安族传统工艺的一部分,他更是保安族人民血液与灵魂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冶洒力海,保安族,1973年剩余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,家族世代打制保安腰刀,伯父冶陕家宝系鱼刀的创始人,父亲冶古白更是保安族地区有名的制刀能手,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——“保安族要到锻制技艺”传承人。

    冶洒力海从小就出入家中的腰刀作坊,耳濡目染,深得保安腰刀的制作要领。16岁时便可以独立完成所有工序,善于制作马头刀、波日季、雅吾其等品种,尤其擅长家族独门传授的鱼刀。目前,冶洒力海是首屈一指的鱼刀制作能手,他一直坚持以纯手工打制鱼刀,制作的鱼刀精致美观、经久耐用,在保安族地区享有盛誉。

    打制一把传统的保安腰刀,要经过选料、熔化、锻打、加钢、淬火、刻膛、起刃、钻眼、整形、定制花纹、打磨抛光等40多道工序,有的刀子甚至有80多道工序。由于在加钢淬火、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娴熟和多样化,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得以不断增繁,相继出现了十样锦、波日季、雅吾其、双落、满把子、珠算刀、折花刀、鱼刀、西瓜头、马头刀等各种特色品类。
    第(2/3)页